永州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永州网 > 随笔 > 正文

【太极拳资料】梢领中随根节摧 丹田带动是真髓——浅谈传统陈氏太极拳基础功夫

时间:2021-05-02 15:41:21

相关推荐

【太极拳资料】梢领中随根节摧 丹田带动是真髓——浅谈传统陈氏太极拳基础功夫

2013-8-5 09:13

摘要太极拳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融健身养生、技击护身,艺术欣赏于一体的中国功夫,又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可谓理精法密,博大精深。它越来越 ...

要做到轻沉兼备,还必须在重心的倒换时裆走下弧,无论是纵向的前进后退,还是横向的左右移动,都要先松胯,再裆走下弧倒换重心。如:“前蹚拗步”,左腿外摆落地,裆走下弧重心倒好后再提腿出步,这时重心如果倒的偏向脚掌前,上身就会向前倾斜,丢掉了顶劲,加重了膝关节的负荷,如果重心偏向脚跟你会提不起腿来,即便硬提,上身必然前倾上浮。所以,在顶劲上领,身法中正的前提下,移动裆胯,使肩井穴对准涌泉穴是做好轻沉兼备的诀窍。凡是做提腿的动作时,还要做到提左膝沉右胯或提右膝沉左胯,同时要收腹松胯吸气提肛,这种轻沉兼备功夫既引动了内在的气机,又锻炼了一条腿的承重能力和耐力,起着培根壮腿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初学拳者,经过一段锻炼后都深有体会,走路轻快了,爬楼梯有劲了,其原因就在于分别锻炼了两条腿各自的承重能力和耐力。

3、腿部缠丝功夫:缠丝功夫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人们往往注意上盘的缠丝劲而忽视腿上的缠丝劲,形成腿和膝关节直来直去,也达不到“外三合”的肘与膝合的要求。所以,提膝出脚要细心体悟腿上的顺缠和逆缠。如提膝里合时,要脚掌的外缘先领劲使膝部向外走一小弧顺缠至大腿根,当提膝后踝关节放松,膝关节再向里划弧肘膝相合,当铲步出脚时要由胯到膝到脚变脚跟里侧领劲逆缠擦地蹬出,如“懒扎衣”、“单鞭”、“斜行”、“前蹚拗步”等势。在陈鑫的着作里,很多地方都以缠丝劲的顺逆来区分开合。关于起步用顺缠开劲、落步后用逆缠合劲,他在论述“庇身捶”时讲得十分明确,他说:“右足初开步,足先里向外绕一小圈,而后向右渐渐展开,如新月形。其内精是用顺缠法,由足大拇起端,向足背至外踝,由下向里,上缠至大腿根,是顺缠法,属开。待足展开步,足落后,仍用此精倒回缠之,以至足大拇,是谓逆缠法,合精法。”(《陈氏太极拳汇宗》下册第5页)。

如果是外摆脚则是先拇趾后小趾领劲,逆缠提腿顺缠落步,如“初收”接“前蹚拗步”和“双摆莲”等式。提腿的程序是脚膝胯,出脚、落脚的程序是胯膝脚,这种练法锻炼了腿部的节节贯穿和顺逆缠丝,还引动了腹部的丹田鼓荡,即提腿时收腹吸气提肛缩阴,出脚时呼气凸腹会阴下沉。再如“倒卷肱”后退撤步时,两膝要先双顺缠外撑重心移前,再双逆缠里合,重心移后,后撤的脚要走里弧,脚掌里侧擦地逆缠顿步落实。关于弓蹬步和偏马步,弓步的腿是顺缠,但膝部又要里合,顺中有逆。蹬腿的一侧是逆缠,但膝部不能跪膝还要外撑,逆中有顺。两条腿像拧麻花一样,使两胯松沉下来,使裆部像桥拱一样,充满撑劲,为上盘和中盘的圆转灵活创造条件。总之,腿上的缠丝功夫也是非顺即逆,非逆即顺的运动方式。

二、虚胸实腹壮腰脊

中盘,是指人体的头和躯干部分,也分为三节,头部为梢节,胸部为中节,腹部为根节。头部是观察、判断、指挥机关,胸部为气血供给机关,腹部为气劲枢纽机关。为了发挥好中盘的三大机关功能,中盘锻炼的重点是:

1、身法中正功夫:太极拳以身法端正为本,身法中正的关键是一顶、二髋、三椎。

一顶是虚领顶劲,所谓虚领就是不要硬顶,下颏里收,轻轻领起百会穴。有了顶劲,才能头正项竖,神清气爽,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所以,什么时候也不要丢掉“顶头悬”,俗话说:“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二髋是指胯部两侧的髋关节和两臀,不论是前进后退,还是左右移动,都要裆走下弧,倒重心时不要前俯后仰和左右摇晃,要靠髋关节带动躯干,不要躯干跟着手走,而是躯干指挥着手走,要走出对称劲,如“单鞭”、“斜行”等式。变换重心时要靠两臀的翻沉裆走横8字,把骨盆练活。这一点很重要,它既保证了身法的中正,又有利于身体的重心稳定和内气下沉。不论是慢运柔化劲还是快发刚弹劲,太极拳强调用腰劲,不要用肩膀和胳膊那点劲。走腰劲的诀窍,就是臀部髋关节的左右翻沉,它既带动了胸腰的左右旋转和脊椎的节节折叠蛹动,又引动了内气内劲的出肾入肾和中气贯顶,如“掩手肱捶”的冲拳发力,蓄劲时沉右臀翻左臀胸往右转,收腹吸气,气贴命门,发劲时沉左臀翻右臀胸往左转,呼气凸腹,气沉丹田,命门后撑。正如拳论所讲:“出肾入肾是真诀”。至于裆部要时刻保持圆裆松胯,也就是说,两腿走合劲时裆要撑开,不要夹裆,两腿跨步打开做弓蹬步或偏马步时,裆要有撑劲,不要尖裆。太极拳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动骨盆,骨盆运动的同时,尾闾的摆动,震动了脑脊液和马尾神经,按照道教的说法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所以,骨盆运动不仅和中气的贯通有关,而且为丹田内转创造了条件。

三椎是指颈椎、胸椎、腰椎,统称脊椎,也叫脊柱。脊柱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和1块骶骨1块尾骨,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中附肋骨,下联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只是在收腹吸气时向上勾动,胸部运动也较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脊椎内部自上而下是一条纵行脊管,内有脊髓与脑髓相连,脊椎两侧为神经和血管的通道,按中医讲,它是督脉上下相通的通道,脊椎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大脑和四肢功能的正常发挥。武禹襄故居有副对联写道:“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宽眼界放平心。”一个“竖”字表达了从头到脚对脊椎对拉拔长相互关系的深刻内涵。吴文翰老先生对此对联评论道:“这不仅是对太极拳的要求,也是对做人的要求”。

练颈椎就是要头正项竖,不要低头仰颏,下颏一收,“玉枕骨”一竖,颈椎拉伸,顶劲自然上领。颈椎两侧大筋中间是佐中气上通“百会”的通道,所以,左顾右盼要用两眼的余光随着胸腰转动左顾右盼,不能左右摇摆和低头仰颏,丢掉“顶头悬”。

练胸椎就是两肩要松沉,胸要微含,既不要挺胸又不要探肩弓背。挺胸容易造成横气填胸,探肩弓背容易憋气,呼吸不畅。所以,要控制好胸椎的伸缩和弯曲,使胸部形成虚空,确保肺部的呼吸和心脏的搏动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内气下沉,用太极拳的术语说就是“虚胸实腹”。尤其是发劲时,挺胸会造成横气填胸,探肩弓背会造成憋气,都容易造成气机不畅,甚至会呛肺,造成肺泡破裂,我们有一个拳友就出现过这个问题。

练腰椎就是要命门后撑,不要凹腰撅臀,转腰时脊柱要中正,不要乱扭乱晃似“水蛇腰”。命门后撑有个诀窍,就是两手相合时,外面的手要有向里相合的劲,里面的手要有向外撑的掤劲,形成合力,命门自然就会撑起。两手打开时,两手要有相合前掤之意,命门也就自然撑起。总之,前掤之中两手之间的虚空部分要在意念上视为一个向外掤圆的弧线,不要想象成直线,这样就有了阻力感,才会有命门后撑。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都离不开这种命门的后撑劲,具体练法就是在两手的运动过程中,都要走弧形路线,在走上弧或下弧的同时,还要走外弧或里弧,形成一种划立体圆球的过程,而不是只平面画圆,这样打起拳来才能像一个气球在大地上滚动,周身充满掤劲,八面支撑。

古拳论讲:“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意思是说心发出指令,气象军营的大旗,腰象大旗的旗杆,三军在大旗的指挥下排兵布阵或进行战斗。“三椎”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中气贯足,脊柱在对拉拔长的条件下,通过臀部的左右翻沉,胸腰的折叠和左右转动,中枢神经得到蛹动贯穿的锻炼,中气得以上通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对沟通任督二脉,畅通“小周天”有着重要作用,如:“大六封四闭”、“击地锤”接“翻身二起脚 ”等势,走的是腰和脊柱的螺旋劲。所以,陈鑫在拳论中讲:“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总之,练好身法是发挥中盘三大机关功能的重要保障。

2、肩胯松沉功夫:修炼太极拳首先要求全身放松,不能僵硬,只有松才能柔,只有松才能沉。所谓松沉功夫主要是在虚领顶劲,脊柱对拉拔长,中正不倚的前提下,两肩两胯既要松又要沉,什么时候也不要耸肩挺胯,即便是走肩靠,也是以胯送肩,而不是以肩带胯,耸肩既没有发劲的根,又容易把内气带上来,横气填胸。如“金刚捣碓”、“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的拳式中都有这种肩的靠劲。练会以胯带肩的靠劲,对下一步练胸靠、背靠、背折靠,就会轻车熟路。至于两胯,什么时候也不要挺胯、绷胯,要时时保持松沉,胯一挺或胯一绷紧,就会失去守中的中定劲,腰也不能圆转灵活随机应变。所以,打拳时要把身体的躯干放在两腿上,而不是支在两腿上,拳谚云:“神仙留下健身方,开裆下胯最为良”。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开裆就是不要夹裆,要圆裆,下胯就是腹股沟要里收下沉,这不仅能保证立身中正,虚胸实腹,胸腰旋转灵活,在健身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3、丹田内转功夫:太极拳的内功是丹田内转和逆腹式呼吸。腰胯的运动,臀部的翻沉,这是修炼丹田内转功夫的前提条件,没有腰胯运动和臀部翻沉的锻炼,不可能练好丹田内转功夫,只有腰胯活了,才能引动丹田内气鼓荡,进而练成丹田内气催动腰胯。谈到内气就不能不说腹式呼吸问题,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内外兼练,不能只练外形,不练内功。须知丹田内转功法的动力源泉是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是收腹吸气气聚丹田,气贴命门神贯顶。呼气突腹气沉丹田,命门后撑,中气贯足,精神百倍。这里大家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它都是用腹部张缩运动加大肺部的活动量,实现内呼吸和外呼吸相结合,而不是单靠肺部的一呼一吸。(按照中医专家讲:“小腹有九条经脉,练腹式呼吸对治疗各种慢性病有明显效果。)所以在行拳时要想着命门之前,膈肌之下,肚脐之后,会阴之上,这个小小周天的循环鼓荡。习惯了丹田鼓荡的逆腹式呼吸,自然会形成一个上虚下实的气机运行机制,打起拳来不喘不累,正如拳论所讲的“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心意拳讲究修炼龙虎二气,龙气是指脊椎之气,虎气是指丹田之气。孙禄堂先生讲:“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了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妙可言了。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博。身上有了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所以,逆腹式呼吸为丹田内转功夫提供了动力源泉,一旦练成丹田内转功夫,全身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虚胸实腹,内气充盈,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整体劲,功力倍增。

三、开合对称得和谐

上盘,上盘练的是肩肘手,修炼上盘的基础功夫须明上盘的三节劲,并要做到沿路缠绵,节节贯穿。人体的上肢两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手肘肩的运作程序是:凡是向内引化入劲的动作是先手后肘再肩的节节贯穿,凡是向外掤挒出劲的动作是先肩后肘再手的节节贯穿。但是,不论是入劲也好出劲也好,梢节均要有领劲的部位,如顺缠向内引化入劲时,要小指、小鱼际领劲,当逆缠向外掤挒出劲时,要拇指、大鱼际领劲,每逢做转关动作时要先塌掌根走折叠劲,塌掌根时要配合松胯沉气,不要只是手动内不动,拳论讲:“折叠在腕”,这一点很重要。要做到“梢领中随根节摧”,所谓梢领就是手上要干活,手上的领劲力点就有12个,如逆缠大鱼际、坐腕掌根、顺缠小鱼际、拍掌掌心、撩掌掌背、掤挒腕背、叼拿虎口、穿掌指尖、切掌掌的外沿、冲拳、撩拳、栽拳是拳面、轮拳是拳眼、撇拳是虎口。如“白鹤亮翅 ”,两臂逆缠打开时,如果两手大鱼际不领劲,就容易犯架肘的毛病。所谓中随是说肘关节不能单独用劲,不论是挑肘、冲肘还是里合肘,都要有手和肩和腰的配合,手上要领劲,腰上要给劲,肩关节要送劲,把劲传导到肘上,如:“六封四闭”的挑肘,“倒卷肱”的里合肘,均要用塌掌根来配合才能有力。再如:“左右蹬脚”、”翻身二起脚“的里下折腕给劲,肩关节是悬挂大小臂的一个轴,是松沉灵活的,如果单独用肘劲,遇到阻力肩关节最易受伤。所谓根节摧,即引化入劲到肩时,肩关节不能虚空无力,要沉肩坠肘通过腰的配合转为逆缠出劲,拳论讲:“转关在肩”。当掤挒出劲时,肩要把从腰来的劲传输到肘或手上,不能只靠肘和手上那点劲,如“单鞭”和“懒扎衣”“白鹤亮翅”的左右掤挒,这些细节均需我们在打拳时细心体悟,所以,上盘锻炼的重点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太极拳 如何由浅入深的修炼

太极拳 如何由浅入深的修炼

太极拳,招式,规矩,本能,技击,身体,阶段,训练,基础,目的,规律,个阶段,个体,人体,优势,初级阶段,所在,用法,精熟,反应,这才是,上都,上身,合规,代表,内涵,功夫,太极,大脑,大方向

2000-03-30

太极初学者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太极初学者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于太极入门知识的讨论。在这一段落中,我们将看到一位太极拳爱好者提出了关于入门方法的问题,而太极拳教练阿福则给出了详细的回复和建议。阿福将分享他的经验和见解,解释太极拳的基本理念和练习要点,为粉丝们提供...

2024-02-28

太极身法八要详解 太清晰了!

太极身法八要详解 太清晰了!

姿势,推手,重心,动作,中正,全身,意思,盘架,这样才能,太极拳,基础,功夫,轻灵,骨节,其根,力大,安舒,偏斜,人们,关节,凹凸,圆活,命意,学者,姿态,定局,心气,才能,枉费,方面

1999-12-27

探索杨式太极拳:学习42式太极拳的方法论

探索杨式太极拳:学习42式太极拳的方法论

杨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拳种,以圆圆滑滑的动作和缓缓渐进的速度著称。其中的42式太极拳则是杨式太极拳的经典套路之一,包括拳、剑、刀、枪等器械演练。学习杨式42式太极拳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因为它注...

2024-01-30

练太极拳不动手:高水准的标志在哪里?

练太极拳不动手:高水准的标志在哪里?

“练太极拳不动手”+如何练拳高水准的标志 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控制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武术。在练习太极拳时,并不意味着要大力出拳,而是通过在舒缓的状态下完成一系列动作,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

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