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永州网 > 随笔 > 正文

从缘起法看菩提道 ∣ 佛法要义 2-2

时间:2021-08-15 13:32:38

相关推荐

从缘起法看菩提道 ∣ 佛法要义 2-2

我们很少不断努力地学习超越烦恼的技术,再把这个技术传给众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众因缘相;能如实观察众因缘的真虚实,这才叫觉,这个觉才能真正利益众生;能觉而行在一切善法,才叫菩提道。

本篇主要内容菩提心的生起:看清生命的本质∣真实修行,乃得菩提正道∣菩萨道的近道与远道∣现前缘起处,般若长养处∣ 知菩提道无性为自性∣在具体生活中具足因缘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完整开示视频。


菩提心的生起:看清生命的本质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谈菩提道。其实我们今年谈的很多都属于大乘法,而大乘法在这个时代越来越难谈了。空谈佛法很容易,尤其是谈起菩萨行,大家都热血沸腾,可是当你要把佛法转入现实、真正发心去修的时候,菩萨道的因缘是一直在退缩的。以众生来讲,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自我肯定。从愚痴无明开始造作,因缘不断在变化的这个组合体,你不能说它没有,正因为它不是完全空无的,你才会执着;可是当你执着时,却又会发觉你所执着、肯定的这个自我是无常的,只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组合而已。这个生命不断组合,背后很大的动力就是来源于自我执着。它的本质叫做我爱、我慢、我痴,这是末那识的本质,就是执在那里。生命就是因爱取、执着,才有生、老、死。我们在经受生、老、死苦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执着。你如果有机会去更细地看,就很有意思了。我们在喜喜乐乐之中,当然会生起执着,但是在哀哀怨怨的时候,更深处也还是在执着。你那种深层的心理,连哀怨都爱哦!你当然不爱你的哀怨痛苦,但你透过这个哀怨痛苦而产生自我肯定。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即使我们不断地修学,也看不到最深层的那一份挂碍。我一直跟大家讲,如果没有体悟佛法的真实道理,你修来修去,也不会有多大改变,改变的只是那个花样。但你本质的、最深层的自我肯定,那一份对自我的守护,才是让你修行中不断产生烦恼的原因。我们会奇怪:修了老半天,怎么烦恼反反复复,一直在衍生,剪不断理还乱,滚动不已,为什么?因为那里头有最深层的挂碍。肯定“我”以后,因为这个“我”是以对外面的执着为养分的,就必须不断地长养六根,去吸收养分。众生从根本上就有一个习惯:用六根攀缘六尘。我们在乎的是六根六尘的是是非非,对不对?其实最大的是非,是你透过六根攀缘六尘,借着这样的动作执着,来肯定最深层的自我;肯定自我以后,就必须再长养六根。因为自我执着而六根旺盛;因为六根旺盛,自我执着就更加坚定。这就是生命的本质。这种爱已经很难断了,更何况愿意放下自我,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这一关要跨出来很难,真发菩提心,真的不容易。要是没有看到佛法的真实价值,又没有看到自他一切众生的究竟苦难,菩提心难发。发一发,好,发完就可以跟人家吵架了,意义不大。当然我们也是从这里开始慢慢学习的,我们现在一直在讲大乘法,也是让大家羡慕一下,多少种下这个种子,因为成佛是靠它来的。我们在整个学习中必须很实际地看到生命本质,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苦,他不会想离苦。一个人连自己的苦都看不清楚,就更不会想要度众生离苦。你看到众生在得乐的时候,甚至还欢喜羡慕,但你不知道他所得的乐究不究竟。你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连自觉都不容易,何况觉他?修行解脱是很实际的,修行菩萨道也并不空洞,都是在对生命本质很深刻地观察以后,发愿出离。所以那种愿意修出家行的人,不仅仅是剃了个头,他们是从眼前看,从推论看,看到一切六道众生无止无尽、无法解脱、轮回不已的苦,才走这一条路。就像我们这次到印度,想去帮助当地人,你能帮得完吗?你的福德力有限,帮不完。要想帮助别人,除了财物之外,还得有智慧。你也不知道他的得度因缘,给钱就一定好吗?有时候会害了他。那到底如何是好?我常常讲,看到他苦,给钱容易啊,给完钱我舒服;可是如果给了钱以后他还要受苦,那要不要给?菩萨道难在这里,这时候就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从自身的苦将心比心,我们稍微缺点东西就很苦,他们缺这么多,怎么会不苦?但你想利益他的时候,发觉不行,因为你自己都还是在颠倒的人。整条路上,从对生命本质的实际观察出发,才能发动那种真正的自觉。一般人连出离心都不容易培养出来。我们很容易培养出畜生那种、碰到苦赶快溜的本能,但我们不容易看到最根源的、抓着你的那种苦。你如果看到眼前苦,应该继续往里面去追问:最根源的苦是什么?这时候出离心就出来了。有了出离心以后,我们就知道如何让众生也出离,这个叫做菩提心。那种向着菩提的菩提心一旦确认下来,你知道这一定是你宿世修来的。菩提心的福报很大,因为它是降伏一切魔、成就一切善法的所依处。一个人能发菩提心不容易,从自我爱着,到愿意自觉、放下自我爱着,再到觉悟他人这一关,要过好几关。这一关一旦过了,就是无上之宝。一个人的格局从发菩提心开始,就整个都不一样了——我讲的是真菩提心,不是口头上说说那种。真菩提心带着一种智慧在里头,修行这条路始终是与觉相应的。

真实修行,乃得菩提正道《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里面有谈到:佛告寂慧菩萨言:若诸菩萨摩诃萨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当学彼诸大士所行,非但以其语言得最胜道,要当真实修行,乃得菩提正道。此中云何名菩提道?谓于一切众生无诸损害,随起慈心勤修波罗蜜多;以四摄法普摄一切,修四梵行;勤行三十七品菩提道法;圆满六种神通事业,以善方便摄化众生;长养一切善根法行。此说是名大菩提道。“佛告寂慧菩萨言:若诸菩萨摩诃萨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当学彼诸大士所行。”这叫做学菩萨。光这一句,其实我就可以讲很多。菩萨是怎么修的?我们现在的菩萨行,容易形式化。其实这个菩萨行,就像父母在照顾小孩子,你转化成对更多众生就对了:念兹在兹,想尽办法,强调实质效果——如何能真实利益子女。这一份心情很真实。我们学菩萨,不要只是在口头上学:“我要到处参学,我要学真功夫……”我认为很少有真正在学的,我们不懂的就继续不懂。实际上我们很少不断努力地学习超越烦恼的技术,再把这个技术传给众生;学眼光,不断努力地积集资粮准备给众生。所以我在讲菩萨戒的时候,希望大家明白,六度万行是要去做的事情,不是一个名称而已,是你每天早上起来,希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样不断地学,这叫学菩萨。但是我们现在学菩萨变成只是世间法,不知道众生更根源的苦。其实当一个人行菩萨道的时候,他会开始重视自己的烦恼,不是为了度化自己的烦恼,而是他从自身的烦恼学到众生的烦恼,所以他不会轻易放下自己的烦恼,因为众生与他是一样的。他会从断自己的烦恼当中,看到众生的烦恼;看到自己不自在,面对烦恼,广学诸法,积极修学,行一切该行的善法。你看,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这三聚净戒,都是菩萨当行的。所以这里说,你如果要行,应当“学彼诸大士所行”,这就是菩萨,“非但以其语言得最胜道”,不是用说的。包括学习经典、学习大乘法,也不是光听听就好,而要带着一种很实际的、真的想懂的心去学,然后开始练习,这时候你这个“菩萨”才开始具体化。这个菩萨是有这份发心,但还带着很多烦恼,如果只是不断空洞地发愿,就很难成行,必须要落实到身口意的具体行,这个菩萨的功德力、菩提心的功德力,才能在你身上产生出来,否则作用很少,因为没有实质内涵。“要当真实修行,乃得菩提正道。此中云何名菩提道?谓于一切众生无诸损害。”很有意思哦。我们说的都是理论,对不对?但你得试着把它当成你要奉行的事:我在这一生里行菩萨道、受持菩萨戒,把它当作我的生命圭臬、生命指向,我不伤害诸众生。“随起慈心勤修波罗蜜多;以四摄法普摄一切,修四梵行。”四摄法,要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修四梵行,修慈悲喜舍。“勤行三十七品菩提道法;圆满六种神通事业,以善方便摄化众生;长养一切善根法行。此说是名大菩提道。”菩提道是什么?所有善法。说到菩萨戒,有的人会分别:你是梵网的,他是瑜伽的……其实不管哪个菩萨戒,都指向一切善法,这叫菩提道,走菩提道发的心叫菩提心。一般人现在不容易发菩提心,光照顾自己都不容易,怎么会为众生发这个心?所以说毁谤菩萨的过失很大,是因为发心行菩萨道很难。当你看到一个正在行菩萨道的人,是真发菩提心,起心动念是为利益众生,哪怕他还有诸多过失,你也应当守护,因为他的这些过失瑕不掩瑜,他的菩提心一旦成了,将有无量众生得利益。我们现在人的格局不容易再长养这个,不过我们讲一讲,让大家羡慕,沾点欢喜:“虽然做不到,但我好欢喜。”这就叫种下种子了。

菩萨道的近道与远道对佛来说就没有菩提道了,为什么?佛已经到了。我们行菩提道——其实就是菩萨道,因为菩萨还没到。菩萨道有近程的——三十七道品,远程的——六度,就是道,一条路,千万不要把它空洞化。修行,包括我们这趟出去所见一切相,首先就是如何随时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淬炼你的善心,以智慧观察。见到烦恼众生,当施舍却不能施舍,因为慈悲故,他不断干扰时,你必须要守护,不能生轻慢。这就是菩萨道,面对任何境都如此,因为这叫缘起。我们经常讲缘起。有的人随缘起在执着,我们是要随着缘起修一切善法。这个缘起也不是空洞的缘起。我们随着缘起去观察缘起的真相;随着缘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菩萨道本来就是这样。这个过程当中会不会有错误?一定会有,所以才不断地在行菩萨道。最近有人说:“我以为我这样对了,我知道我之前错。”结果跟师父一谈,又错。“那现在我知道了。”我说:“其实你也还不知道,不过现在先这样,等好一点再讲不对的地方。”谁不是这样?!我们内心深处有很细腻的爱着,只是从外头去对治的时候,你开始会被卡住,因为烦恼在起作用。但是你越来越会对治,到最后越来越挖根,越来越深刻、越广的时候,菩萨行的利益也越来越大,你也会碰到更多的障碍,从这更多的障碍当中,成就你的菩提法身。什么叫六度?度众生,先度内众生。从自度上来讲,布施,对治悭贪众生。我们最近讲菩萨戒里有戒悭贪,那么不要贪、不要偷就好了吗?不够。对治悭贪最好的方法是布施,因为会布施的人不会贪。瞋心怎么对治?不伤害众生就好了吗?不是,还要慈悲。不仅不犯戒,还要以善法超越它。所以菩萨道所行功德,是不断自利利他,从利他而自利的。为了要圆满六度,你必须不断地增长智慧,否则的话,你观不到缘起,就会经常行不圆满的菩萨道,成为一个苦苦恼恼的菩萨。当然像我也是苦苦恼恼的,这很正常。我刚出家的时候,一些学弟妹来问:“学长,你出家以后怎么样?”我说:“天天起烦恼,天天想断烦恼。”他们以为出家以后一定一步登天,结果我的答案是天天在起烦恼,可是这就是修行现实啊。所以不要把修行抽象化了,这是很实际的道理。菩萨道的近道叫三十七道品,远道叫六度万行,尽未来际。三十七道品也是菩萨道,因为站在佛法的立场,一切法都是佛法。我们刚诵完《金刚经》嘛,一切法无自性、都是缘起,我如何从它学智慧?只要我透过菩提心、悲心、智慧心,一切法都可以成为利益众生的善巧。所以经典讲,一切法都是摩诃衍,都是大乘法。当一个人具有这样的悲心、智慧的时候,他的道场在哪里?一切法。他的价值在哪里?一切处。有的人总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老是“我、我、我”,你就注定这样,大概福报也不怎么大。因为注意力始终放在自己身上的人,他的格局跨不出那份强烈的自我肯定,福报大概也就在那个范围里。随着他的执着越重,他的福就越缩,不是别人的限定,也无关于保佑不保佑、惩罚不惩罚,是他自我设限。

现前缘起处,般若长养处菩提道有那么多,三十七道品,可是这里面我们要知道一个观点。刚诵完的《金刚经》里有讲,再跟大家提醒: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我们现在不是发菩提心吗?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菩提道、大觉道。那我们怎么去得这个道?有没有得?“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我没得,又要发菩提心,又无所得,那是什么?“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不要修善法?要修,但必须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为什么?因为有我、人、众生、寿者,叫做颠倒。我、人、众生、寿者其实是没有真实存在的。不断在行菩萨道却不能看到真相的人,就算努力度化众生,也遗漏了一个根本的过失:愚痴。偏偏愚痴才是众生轮回的根源,你做尽一切善法,却没有对治愚痴、令众生得智慧,结果什么都做了,治了很多标,本还留着;本一旦留着,一切问题还会存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众因缘相;能如实观察众因缘的真虚实,这才叫觉,这个觉才能真正利益众生;能觉而行在一切善法,才叫菩提道。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行菩萨道,但不要忘了,《金刚经》就是一个典型的菩萨道的指导,告诉你众生的根源烦恼在哪里。你想度化众生,务必守住这个准则,不要用你的感性、你的想法去度化,你自己都迷。我们不能一盲引众盲,相继入火坑。我们都讲别人是盲,其实很可能是你自己。盲在哪里?盲在法。带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利益众生的时候,是不是就是“一盲”?你也会鼓励大家修学,但大家始终看不到最根源的生死问题。当然我们最后不一定入火坑,但是这不究竟。很多人看到世间的过失,不断地修学佛法,结果竟然是染污的,为什么?因为看的过失不彻底,以不当的思维行对治法,虽得善法,但依然轮回。所以佛法很现实,它要你看得彻底。当一个人了解佛法的真实义的时候,走起这条路来坦坦荡荡、无比欢喜。这觉悟的智慧是世间人所无,而你今得,你将到彼岸,是这样的肯定、这份心才能让你在菩提道中不退失。不需要谁来保佑你、支持你,不是光靠感性来鼓励自己——这走不远啊,走到我执、我爱的地方就卡住了、苦恼了。修学不用一下子谈得很高,修学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烦恼,那刚好是你菩提道的增上因缘,它帮助你看到不足的地方。《大般若经》里面说:“是菩萨摩诃萨虽行布施波罗蜜多学菩提道,而知菩提道无性为自性。”为什么?菩提道的意思就是觉。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谈了,整个菩提道就是不断地在成就究竟无上正等觉。“正”,正确的;“等”,遍布的。它是无上的、究竟的觉。不断在究竟觉的时候,觉什么?菩萨道在哪里?菩萨道在现前自他缘起处。所以菩萨会在利益众生的时候看到自他缘起,菩萨道不会抽离现实。就像有些人天天只会用回向,我不是否定回向,只是不希望大家只会回向而已。假如家里地很脏,你不扫,就回向,它还是脏啊!真回向,会做;假回向,不会做。整个法就越来越抽离现实,学佛越学越愚痴,学到开始空洞幻想,却不懂得尊重现前缘起。从现前缘起观察,虽然我们看不到众生的因缘,但是可以随分观察自己的心念,这样从现前缘起中学。菩萨道是不断地在利用一切因缘,面对众生不同的差别,因为烦恼缘起不同,道品因缘也不同,所以有三十七道品,可是讲到最后其实就一个根源:为什么会烦恼?佛法修学到最后,都要抓这个最根源的:所有烦恼从哪里来?我们这次要讲的经典里面有《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什么叫初胜?最初的那个最胜。十二缘起当中,力量最强的就是无明,所以这部经主要就是在讲无明。所有的烦恼有很多因缘,但根源是什么?愚痴、无明。在现前众因缘中愚痴了,背离,才是一切业果的开始。那我们是不是观空就好了?没错。《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道理懂了,原则抓住了,就要开始往那边走,这时候就必须要尊重不同的烦恼缘起。根源都是愚痴无明、昧于实相,才有这些枝末的问题。所以修学到最后,任何菩萨道都一定不会离开般若。般若那么高,我们现在讲低一点,就是看清楚。这样高兴没有?不然每次讲到般若都说“我们修不来”。很多人搞不清,般若境界是很高,但是开始从缘起当中把事情看清楚,这个观缘起的方向,就是般若的长养处。任何菩萨道都不能离开这种觉悟,离开觉悟的菩萨道容易染污,成为人天善法,甚至生生会造恶。所以我们现在有缘行菩萨道的,务必应当学菩萨道,《金刚经》就是学菩萨道。也不用讲太高,试着不要那么执着我,不要“你我他”地一直谈;看清楚“你我他”的真相,这就是《金刚经》嘛。虽然没办法看得那么彻底,也要开始学啊!学观自在菩萨开始看五蕴,看不清楚没关系,开始看总比不看的好。不是有个豆腐禅的故事?人家赊豆腐忘了还钱,他去打坐,突然记起来,最后说:“哎呀,打坐原来这么好。”至少能想起来人家欠他钱,还能赚到这个。为什么有三十七道品,乃至四摄法、四无量心,到最后六度?因为随众生的烦恼缘起差别,我们开始在这当中练习。《大智度论》谈到,空、无相、无愿甚深,众生难懂。怎么办?在日常生活当中练习六度。六度是不是缘起?在这当中是不是修福?是不是也利益众生?会不会也造业?会,因为不清楚嘛,不是六度造业,是你造业,但还是要从这里开始学。菩萨道本来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六度,从六度当中圆满甚深三昧——空、无相、无愿。所以我们反复在讲:离开缘起,不得第一义谛。我们开始学着,不是讲大道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知道自己正往那边走。但眼前烦恼缘起很多,还不得自在,那就随着烦恼缘起差别不同,开始有道品的差别不同,有不同的戒法、定法、慧学。到最后你会发觉所有这些都汇到一条菩提道——觉悟之道。它的主轴精神,就是从现前一切缘起、对治烦恼中修。“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不是讲大话,这是事实。离开眼前的缘起,你没办法修;从现前的诸因缘当中,才能观照身受心法——无常的心、不可得的心,就在眼前的缘起当中。

知菩提道无性为自性我们为什么要广学一切善品?因为虽然每一个善品是对治各别的烦恼,但最终都可以汇归到菩提道。当我们懂这个道理的时候,行持就开始不一样了:我们把布施汇归到菩提道,把持戒汇归到菩提道,把一切法都汇归到菩提道,都带着自觉觉他的智慧——就是典型的行《金刚经》的道理:行于六度,但不执相。我不住相行于布施,是不是又布施?所以刚才讲:多学菩提道,知菩提道无性。无性的理由是什么?就像《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因为是觉嘛。“有所得”是什么?看错了。很多人还不容易懂,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你们是不是空的?是啊。你们是不是无?那还在呀。所以你从现实中就知道佛法。在不在?在。真的有自体吗?没有。无自体,却在,这个“在”又不长久,这就是佛法。你注意看,就在现前的“无我”当中,却有“我”在作用,而这个“我”真实吗?你被众因缘执着了,以为有“我”,但实际上执着的都是妄想,根本没有你可执的那个“我”。因为你们在,我才弘法,正因为你本质的自性不可得,我弘法才能度化。我们在利益众生的时候,能善观察一切缘起;观察缘起的时候,又能了解这些缘起剎那生灭,众生因为不了解、看不清,才叫众生。所以度众生到最后,其实整个菩提道就是让你觉悟,而不是我们在行菩萨道,自己不自觉,认为实有菩萨,如果说是菩萨,就非菩萨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讲“菩萨”,讲“证菩提”、讲“我”也可以,只要你真懂就好。有没有少法可得?也可以讲“有得”,但你要知道这个“有得”是在某个因缘讲。比如讲“证菩提”,是要鼓励众生来得证究竟大觉,如果我了解所谓证是观一切法的真相,这个“证”只是随缘起方便施设而说,那么我有没有执着、有没有问题?没有。佛也讲“我”,但他是觉的,我们讲“我”,是迷的,区别就在这里。学佛的感应在哪里?你们现在应该慢慢学会,最根源的感应是你越来越不会被外相所迷惑,不会被众缘所迷惑。这是真实感应,携带方便,其他求来的感应都容易没有。“我自从跟师父学,就怎样怎样……”那个靠外在缘生缘灭的,不可靠、不实在。只有靠智慧觉照的感应,谁也拿不走。从一个人的身心一切处,就可以看出他学佛地道不地道。地道不是指懂很多佛法名相,而是他对现前的一切法,自他、世出世间法的缘起的抉择越来越清晰。有人说:“我们没读书的怎么办?”谁说一定要读书?一个没读书的开始认识到生命其实是这样变来变去,他就比读过书的有智慧。他不一定会使用很漂亮的言词,但却越来越靠近事实真相,这叫做感应。这个认知清楚以后,所有身口意的造作才会越来越清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若有能执我见心,毕竟不成菩提道。”菩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就是觉的意思。偏偏你修了很多,却还执着有“我”,那么“毕竟不成菩提道”。因为缘起的众因缘当中根本没有“我”,在众缘当中执着错看,才叫众生,觉了就叫佛。

在具体生活中具足因缘整条修学路,是不断在缘起当中,去累积福报、对治烦恼,最后增长智慧。我们讲止观,一切法无非就是止观,把所有福德放在“止”那一端;六度里,前五度是福德度,后面是智慧度,总摄出来就是这样。所以不断地累积(福德资粮),剩下最后一击——究竟的观照。我们要观照到实相、不再迷惑,也必须要众缘和合。就像出拳之前,脚步必须踩稳,要有体力,诸多因缘和合,这一击才能击倒敌人。假如现在要把墙壁撞垮,虽然针比铁锥尖、可以刺人,但是拿针来撞墙就不够,因为背后的资粮不够,必须用铁锥才可以。(修行的)最后一击也需要资粮具足。我们为什么很难得到深刻智慧?因为我们被太多的烦恼困住了,很难再进行深刻的观察。我现在稍微瘦一点,爬山不会喘,之前光负担自己体重就够喘了。所以我爬山时,千万不要再让我帮忙抬东西,我自己就抬好几十公斤。一个人自己身心沉重、烦恼执着重,如何度化众生?不可能。现在人对佛法的体会,经常只是停留在表层,因为烦恼重、挂碍多、分别心重,想对佛法产生更深刻的体会都很难。如果我们条件不够,即便整天坐在那里、存心去思维佛法也很困难,因为你内在的主要功夫都是在守护自己。稍微要打坐,就先想到:“哎哟,有点热,冷气怎么没开?”坐没多久,“哎呀,修行有数,身体要顾。”念不到一小时佛,就赶快要休息躺一下。太挂碍了,很难不惜生命。我们没有按部就班、务实地从一切道品里面去学,所以条件不够。条件不够的同时观念又不正确,我们在面对境的时候,很少从对境当中去学习智慧。其实我们必须要在境中付出,在境中观察缘起,这才能汇向般若。但现在我们行菩萨道的人很少走这一趟,有时候很容易落入这些情境,所以发心行菩萨道经常会受挫折,乃至到最后:“哎呀,为谁辛苦为谁忙?算了!就这样吧。”我们也常有这个心,这很正常。为什么?爱见慈悲,有挂碍。这样的修行走不出真实味道。所以我们要从缘起法入手。什么缘起法?我刚才提到,缘起法是在众缘当中。首先它描述出事实;接下来,要从事实当中去觉悟。这就是佛说缘起法的意义。这个缘起法在哪里?我常讲菩萨道在十八界修,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六识,都是菩萨的行处,因为它们都是缘起的。修行人一定会借缘起、从缘起当中修,同样的缘起让我们贪瞋痴,同样的缘起也可以让我们戒定慧。修菩提道,一定要回头去看佛陀修学佛法的最根源处。我们从去年讲到这里,我们的路是不是同一条路?注意听,应该都是同一条,如果有两条路那就麻烦了、就乱掉了。临终的时候应该要选哪一边,如来藏的,还是唯识的、中观的?——哪有这种分别?就一条路而已,都是八正道。我最近一直在反复跟大家提醒:佛的一生,就是每一个佛弟子当学的。这次我们到印度去朝圣,其实要看的是佛真实的一生。如果我们用过于现实的眼光去看佛,就会跟凡夫一样;如果把佛看得过于抽象,修学又会越来越宗教化、越来越迷信。但我们到印度要看的是:佛就是在现实里面觉悟的,我们修学佛法,也是在现实当中学习佛道。我们一定要知道,佛陀当初不断地在修学,离开家、舍下至尊至贵的地位,投入茫然无知的出家修行、参学外道……人家世尊很清楚,一条路就是为了解脱生死,不会换题目,不会转移注意力,始终不离面对生死的这一份心,一路到他成佛;成佛之后所有的利益众生,也都是为令众生出离生死,从头到尾目标都很明确。那我们也同样要如此,一个真实学佛的弟子,必须很了解佛到底是怎么修学的。很多佛弟子看到佛,就像无知、软弱的小孩,在母亲身上爬来爬去,母亲也不忍心放下他,可是会想:这些小孩子始终不懂事,把我裹在这里,给我增加无比的负担。我们有很多佛弟子,就像无知小孩一样滚在这里,他是很爱着佛,腻着佛陀、腻着三宝,始终用着自己的想法,就是不会依教奉行。今天我们所讲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为了圆满菩提道,要开始从现前的一切缘起中修道品,面对现前的、缘起的烦恼,方便对治,导向究竟的思想,这样开始练习。就像我们现在扫地,即使在扫地当中,随个人的用心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出来。周利槃陀伽就从扫地中体会到扫心地的意义,从外面的污垢体会到:我的污垢、众生的污垢从哪里来?该怎么个扫法?他在扫地中证果,证阿罗汉,那我们可不可以从这里来?很多人修学佛法会走到死胡同,落入困境,找不到答案。为什么找不到答案?后来禅宗为什么又会有另一种方法?因为你在碰到困境、寻求解答的时候,经常不离开你以前的习惯性。你用原来执着的、妄想分别的习惯性寻求困局的解决方法,偏偏困局就是依你这个习惯性来的。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有时候会“疑无路”,到最后“柳暗花明又一村”,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道理都知道要放下,但是你没有实际做,你的放下离得太远。当你学着去放下,比如说我们现在扫地,扫地就这样动作而已,你看这个动作过来过去,你能看到你是什么样的你?这时候你的心念为何起?扫个地起了多少心?……这些问题你知道吗?你如果觉得自己扫得很苦恼,先不要急着去除苦恼,而是要试着认识它:我知道我扫得很烦、很苦恼,但这个烦心因何而起,又将因何而去?从扫地开始学着认识更清楚的“我”,从这里起一个清净的善心——我用这个心来利益众生,甚至将我所做的一切汇向究竟。你看,仅仅一个扫地,你都不知道他在扫什么地。你可能做很多修行,都比不上这个“扫地内秘菩萨行”。他就在这个扫地当中开始照见五蕴,看自己的起心动念,观察自己的身受心法;在扫地的布施法中学着不住相,虽然他可能还住相,但他学着看到这份造作过程中的虚虚实实。他是在实修,在这扫地中既有对其他人的布施,也有一份清净的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或许这只是个看起来普普通通、没什么了不起的老太太,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不要看那个老太太相,她可是一个菩萨。会修的人,就在这样的缘起当中,应对一切因缘的烦恼,顺着一切所学的善法开始对治,始终保持着对烦恼、对道品的自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我一直希望把整个佛法讲得越来越亲切,让你们觉得“我可以试着做”。谈很多跟具体做不一样。你现在如果整天在想菩萨道,你知道你内心所起的因缘有多少,跟我想菩萨道以后张个口、做个动作,你知道这张个口、做个动作里有多少缘起?我不是跟大家提吗,你们今天连休还能来,不容易。来之前可能想:“要连休呢,还是要到金刚寺?算了,来吧。”光这个挣扎就功德无量。从发心开始就苦苦恼恼,但还是勉强走,虽然想懈怠,但又要精进,所以每走一步就胜过一份挣扎,每走一步都是精进胜懈怠、精进胜懈怠……勉强来了,坐下来听,这时候身口意又更清净了。经典讲说,从他的地方去见佛听法,所走过的地,所踩的沙,一一沙是转轮王位。当然我不是佛,那至少有一个简单的糖果位、巧克力位,总是有善法,对不对?就是这样勉勉强强,也能修点福。为什么所踩过的沙是转轮王位?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剎那的因缘很多,每一个都是他的所缘,所缘缘都是善法,所以等无间。这份勉强串成的因缘其实很大,那我们就从这里练习,苦苦恼恼地练习,勉勉强强地练习。讲这个有点自夸了,我有时候讲课一讲都是三年五年,其实我也有好几次想溜,但我有一个优点:做了就很少打退堂鼓。我就利用这个缺点逼着自己一直熬,熬过了就是我的,三年五年过了,万般带不去,唯有净业随身。我们就这样一直讲讲讲,我讲了老半天,你们也不一定听懂,看你们的笑对我是一种鼓励,觉得好像有效的样子。可是我发觉最有效的是,不断地讲,到最后得利益的是我,因为没停过对法义的串习,在弘法当中也勉勉强强不断在行布施,最后成就的是自己。一发心,发个三年五年,发个十年二十年,我们修行三十年,还这样零零落落不像样,但即使这样零零落落的,好像三十年也没散掉,当然过失也很多,可是还是有一贯维持的那一份稳定。我们不敢说全部都赚了,但加减下来还有结余,那就好。所以我希望大家务必真的学到佛法的要领,开始在你的具体生活当中去不断具足因缘。就在这么一个念头勉强造作的时候,让众善缘集合,这时众恶法就因缘缺。为什么发广大菩提心,一切恶法不容易成就,一切善法成熟,一切魔能退失?道理就在这里。往期回顾点击蓝字直达☟大航法师《佛法要义》2-1 佛法印记:三法印与实相印更多精彩内容进入公众号菜单 - 精选 - 非相讲座 / 修习指导或点击试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020佛教新年贺词大全

2020佛教新年贺词大全

吉祥,福慧,智慧,法喜,新年快乐,祝福,菩提,身心,六时吉祥,佛法,佛菩萨,顺缘,日日,三宝,加持,广闻,成就,敬祝,甘露,精进,身体,阿弥陀佛,生生世世,妙吉祥,暗夜,世界,佳节,名号,大海,弥陀

2000-06-12

流浪者的探寻:与仙人相遇和七个问题的探讨

流浪者的探寻:与仙人相遇和七个问题的探讨

...识程度,于是提出了七个深奥难题。这是古往今来无数的佛法修行者在修持中必须抉择的七个难题。对这些问题抉择的越究竟,越圆满,修行就会越容易。佛法浩如烟海,对普通人来说,即使穷尽一生,不用说闻思三藏,连翻阅...

2024-03-02

揭秘为何哪吒打不过孙悟空?小编只认同最后一点

揭秘为何哪吒打不过孙悟空?小编只认同最后一点

...猪八戒、沙僧去西天求取真经,并传授了孙悟空很多关于佛法和人生的道理。从师父数量和质量进行比较,孙悟空完胜。因为孙悟空不仅有教仙术的师父,还有后来教思想的师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生物学角度孙悟空是...

2024-02-17

应对无助与绝望:如何挺过艰难时刻

应对无助与绝望:如何挺过艰难时刻

...家人生病、情绪不好等等。在人间答:01生命的脆弱,是佛法告诉我们的真相,特别是各种无常。想要保持常态,真的需要我们付出各种努力,但有的时候,努力了也没有用。这里有两件事情要做,一是全盘接受下来,包括接受...

2024-03-22

在家修行的方法与技巧

在家修行的方法与技巧

...哪有我们这个身体?哪有我们今天能够读书、识字、学习佛法呢?所以说,“百孝不如一顺”,要顺从父母的心意。有的人可能会说,我要信佛他都不让,难道还要顺他吗?实际上,不是他不让,而是我们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

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