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边欣赏《肖 斯 塔 科 维 奇 的 复 调 音 乐》,边阅读文章哦!
前言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典音乐大师的影响,尤其是巴赫、格林卡、勃拉姆斯和塔涅耶夫。
他将古典作曲家的对位技巧和经验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并赋予其创新和深刻的内涵。他特别强调复调音乐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一种活生生的语言。
他认为赋格、卡农和固定低音等复调曲式是习惯和必须的,与奏鸣曲式和其他主调曲式一样重要。肖斯塔科维奇之所以选择深入探索复调音乐和固定低音的形式。

肖斯塔科维奇在一些作品中将赋格曲式用作展开部分,例如他的第十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此外,他还将赋格曲式运用于奏鸣交响套曲(作品49号的五重奏、第七四重奏)。
在套曲的前奏曲与赋格中,赋格曲式的运用尤为典型。而肖斯塔科维奇在1987年创作的前奏曲与赋格作品也被认为是非常独特和突出的。

类似的作品在世界音乐库中几乎没有其他作曲家写过,肖斯塔科维奇以多种方式运用赋格曲式,其创作风格在苏联作曲家中独树一帜。
这种运用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表现力。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相提并论,也突显了他在赋格曲式方面的独特才能。

复 调 音 乐
肖斯塔科维奇的赋格主题在音调和风格上展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根基。其中一些赋格主题在音调上与多种俄罗斯歌曲有相似之处,特别是那种悠长歌曲的风格。
他作品87号中的e小调、c小调和g小调的赋格主题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赋格主题充满了俄罗斯音乐的情感和民族色彩,展现出他对自己文化根源的深厚理解和表达。
通过将这些主题应用于赋格形式,他不仅展示了对复调音乐的技巧运用,还在其中融入了俄罗斯音乐的民间传统和特色。作品87号中的e小调、c小调与g小调赋格的主题就是如此

肖斯塔科维奇的赋格作品在调式选择上几乎全部采用了爱奥里亚调式(Aeolian Mode),其中主旋律通常从主音开始向上行至属音或向下行至下属音的三度音。
并在如歌的旋律进行中展开。这种调式的选择以及在旋律发展中展示出的特点与19世纪俄罗斯古典作曲家的主题乐句有着相似之处。
莫索尔斯基在《鲍里斯·戈多诺夫》序曲中引子的主题就具备这样的特征。因此,将肖斯塔科维奇的赋格作品与莫索尔斯基进行类比是合理的,这种相似性在他的创作中常常体现出来。

另外,还有一首以爱奥里亚调式写成的d小调赋格,其第一主题来源于另一种民间体裁,具有史诗性的旋律,并且通过相似音调的反复进行从容的发展。
在赋格中的调式选择和旋律发展展示出了他对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充分理解和运用。他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赋格的结构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作品。

他在的赋格作品中,调式结构和前面提到的一些例子有所不同。其中一种常见的结构是以D音为主音的四度进行,并围绕着上下二度邻音进行多次反复。
这种结构在主题中体现出来,并在音乐中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音色。主题通常局限于V级音与亚级音之间的五度音域,呈现出弗里几亚调式的色彩。
在C大调和升c小调的赋格中,主题被限制在主音的八度范围内的五度音域,并以中速(Moderato)的速度进行演奏。这赋予主题以宁静和讲故事的性质。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清唱剧《森林之歌》中,赋格主题《光荣颂》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性质,达到了颂歌体裁的深度,并与整个清唱剧的主题完美契合。
在《森林之歌》清唱剧中,《光荣颂》的赋格主题采用了非常有趣的形式,由两个相似但具有不同结尾的乐句构成一个乐段,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俄罗斯音调的特点。
还凸显了其歌曲性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俄罗斯赋格的演进过程中,作曲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运用歌曲素材,甚至原始民间旋律作为赋格主题的手法。

然而,直到肖斯塔科维奇的清唱剧《光荣颂》中,的赋格主题才成功将歌曲性的音调与简单的乐句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赋格主题呈现出全新的质变。
这一原则性的创新在俄罗斯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复调音乐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创新的意义在于,肖斯塔科维契通过将歌曲性的音调与简单乐句的结构相结合。
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赋格主题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对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复调音乐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赋格中,还可以观察到一些与不同体裁和调式相关的主题。例如,在作品87号中的第八首赋格中,主题建立在哀怨的宣叙调性基础上。
其中的调式关系展示出多里亚进行的特征(尽管作者将升高的V级音记为降低的亚级音,后续的调式变化足以证明这一点)。该赋格的结构也让人联想到带有反复的微型二部曲式。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87号中,一些赋格主题具有诙谐甚至辛辣的性质(如a小调、G大调降A大调等)。特别是降D大调赋格,由于其独特的变音体系而显得非常突出。
整首赋格中刺耳的音响让人联想到肖斯塔科维奇其他作品中的"恶作剧的诙谐曲"。而升g小调赋格的主题则由降低V级和降低I级的调式构成,这在肖斯塔科维契的戏剧音乐中经常出现。
以上简要论述展示了肖斯塔科维契赋格主题的多样性,以及他对调式和体裁的民间根源的关注。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他在创作中的广泛探索和对不同音乐元素的运用。

通过采用不同的调式、体裁和民间音乐元素,他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民族色彩。
在第十首赋格中,肖斯塔科维契采用了一种称为"增长式"的发展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间插段始终从相同的材料开始,但每次的陈述都有所不同。
可能涉及声部数目的变化或调性关系的不同。这种结构的发展使得赋格的主题在多次进入中呈现成对的呈示性小节,而在它们后面则是不断变化的增长式间插段。

如果我们用字母"a"表示主题进入部分,用字母"b"表示间插段,可以得出以下图示表示(数字表示小节数),以下是第一和第二个间插段的摘录。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观察到,第二个间插段是第一个间插段的八度二重对位,并增加了一个填充性的中间声部。然而,第二个间插段的发展要比第一个间插段更加广阔。
这种差异是由于"增长式"的方法所导致的,肖斯塔科维奇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发展音乐主题在整个调性范围内的演变(在第七交响乐的主部或第十一交响乐的第二乐章中)。

不同形式(包括主调形式和复调形式)中发展方法的一致性足以证明这位作曲家艺术构思的目的性,以及他的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一样具有有机性。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展示了他对音乐结构和发展的深入思考,以及他对复调音乐形式的独特运用,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独树一帜。

关于精确性 。
于精确性,它实际上涉及到技术的领域。在艺术表演的生涯中,我们需要逐渐全面理解它,在无数次成功的音乐会舞台上的不断追求中去领悟。
在过去,精确性被视为乐队或合奏、合唱协作中自然而然的基本要素,但如今它已被提升到理解基准质量的层面,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许多指挥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其中一些指挥家认为:处理乐曲中最核心的部分,毫无疑问应该是无可挑剔的精确。当然,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我们这个世纪是技术至上的时代。

关于“机器精密性”的讨论已经渗透到艺术领域,精确性开始被许多艺术家视为主导因素。人们谈论机器时常说它结构精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赞扬机器。
承认它可以作为迫切追求的精细的典范。然而,如果演奏亨德尔的《弥赛亚》,将其评价为“精确的演奏”,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或许在那些追求精确性的人眼中(前面提到的),这个结论意味着整体没有遗漏,毫无瑕疵,毫不含糊?但是,在当今,有见识的人,每个严肃的音乐家或音乐爱好者。
在强调演奏技术方面的完美同时,也会感到演奏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内容、情感和戏剧性。这是因为过分专注于技术方面,把本质放在次要的位置,技术压倒了内容,手段变成了目的。

结语
C小调赋格展现了其严峻性和宏大史诗性的特点。在再现部分中,使用了扩展主题的连续段落,使整个音乐更加庄严壮观。
或许,在作品87号中,最具戏剧性和宏伟壮丽的赋格应属第二十四首D小调赋格。整个组曲——前奏曲与赋格——具有真正交响乐的规模。
与主题的共同性相联系,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对巴赫管风琴作品传统的复兴,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其中人民和史诗性的特征异常突出。

第一主题让我们联想到鲍罗廷的《黑暗的森林之歌》的形象。戏剧性的元素在第二主题以及它与第一主题的结合过程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这种戏剧性因素所建立的绝对优势一直延续到作品的最后。整个赋格是在逐渐增强的音响力度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参考文献
塔鲁斯金,理查德。”肖斯塔科维奇,德米特里。”格罗夫在线音乐。牛津音乐在线。牛津大学出版社
肖斯塔科维奇:一种生活。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
麦克唐纳,伊恩。新的肖斯塔科维奇。皮姆利科,2006年
布朗,马尔科姆·哈姆里克。”肖斯塔科维奇的《富格斯:矛盾心理与综合》。”《肖斯塔科维奇的辩论:19世纪和20世纪的音乐理论》,由西蒙·a·莫里森编辑,170-193。牛津大学出版社,2018年。
诺里斯,杰弗里。新格罗夫俄罗斯大师1:格林卡、波罗丁、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麦克米伦,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