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永州网 > 知识 > 正文

关于临帖问题的问答

时间:2024-03-06

相关推荐

“关于临帖问题的问答”简介 临帖是中国古代传统书法练习的重要方法,对学习者而言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与困惑。本文将围绕临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展开问答,帮助读者解决疑惑。从如何选择适合的临帖作品,到如何正确使用毛笔、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再到如何处理书法作品中的错误,本文将针对每个环节提供解答和建议。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临帖对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临帖提升书法水平等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问答形式,读者将更好地了解临帖练习的技巧与心得,提高书法练习的效果。

刘星

问: 刘老师,最近我临写《张迁碑》,感到很茫然,写不进去,所以,我想请您谈谈怎么临好?

答: 临帖,首先要分析揣摩,看这个帖不同于其它帖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抓住了每一个帖的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形式上抓住了这个帖的本质。在临摹时,帖的形式上的基本特征才是你真正要学的东西。否则,临这个帖和临那个帖就没有什么两样,也就等于没有临过这个帖。临帖前的读帖,有时比多练更为重要,因为读是理解和深入帖的精神内涵的一个过程,把形式上的特征和它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联系起来读,会更见成效。我们在理论上早就学过内容决定形式,精神决定形式特征,所以注重这种联系是很重要的。透过形式能洞见到精神内涵,就说明你读懂了帖。具体到隶书临写,你应该配合着看一点秦汉人的文学作品,看一点那时的哲学著作,因为一个时代总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特征在文学和哲学中体现得最为强烈和明确,阅读哲学的和文学的作品,可以加深你对《张迁碑》的理解,而当你再去临摹时,感受可能就要深刻得多。有些人,写了一辈子的书法,到了老来,仍然没有入书法的门。为什么?就是因为盲目地临帖,盲目地写字,写过一个丢一个,什么也没有得到。你如果不盲目,知道怎样去学,那你用十年的功夫就可能顶他人一辈子。

问: 刘老师,我看着你房间墙上挂的你写的篆书,感觉很来劲,请问,学书法是不是一定要从楷书学起?

答: 一般来说是这样子的。因为楷书是汉字发展最成熟的形态,结构法则最为完备,点画形态(如点、横、竖、撇、捺、钩等)变化很多。而篆书的笔法则比较单纯,只是一个中锋运笔的问题。所以通过学习楷书,可以使你达到对现代形态的汉字结构规律的有效把握,培养出笔墨变化的意识。可是,要我说的话,我则认为学书法应该先从篆书学起,因为,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抓形能力一般都比较好,对线条的组织和变化也比较敏感,所以容易进入;篆书又是中国书法的源头,隶书也罢,楷书也罢,都是从它那里发展过来的,都经过了一次次的删繁就简的过程,所以,篆书的结构及结字规律比隶书和楷书复杂,难度也更大。然而,就是这种结构的复杂性、变化多端和用笔的单纯性的反差,倒使它那一复杂、一简单的构成在书写过程形成有趣的矛盾性和戏剧性。有矛盾,甚或说矛盾性越大,写起来就越有意思。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也提倡写篆书。文化人类学已经证明,越是靠近文化源头,文化精神往往越是纯正,越是有力量。商周是汉字文化的源头,那时人们的精神纯朴自然,不象现在这样,被异化得太多。商周时,中国尚处于农业发展时期,人们日出而耕,日落而归,生活单纯而质朴,是真真正正地处在“天人合一”状态中的。原始宗教又重视人们对“天”、对自然的虔诚,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切的一切——都出自于虔诚;今天,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欣赏古老的艺术,都会被那种真挚所打动。所以,写篆书,掌握了篆书,就等于通过篆书这个语言系统掌握了中国文化最为清澈的源头。我们平时不是都在追寻民族文化精神最为深邃的内涵吗?怎样追寻?这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文化人类学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的发生,总是那个时代精神和普遍的人性力量的反映。所以挖掘这个源头,对于现代人就等于是一种陶冶、一种净化,把本属于人性中的那些最为清纯的东西还原给人性本身——这难道不正是艺术的意义么?。所以,你每一次投入的临帖,就是一次精神的净化和还原,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自我精神的飞跃;在创作时,它便会化为自我的源泉,清流不尽,清澈无比,清雅之气息郁郁生矣。

书法和水墨画,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系统的代表,梳理这个系统,还原符号应有的文化品位,很重要。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典籍,一般都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淘荡,是精髓中的精髓,纯正中的纯正。所以,不抓住这些东西,我们就是大大的傻瓜!对中国造型艺术系统而言,从书法着眼进行梳理,是个捷径,是纲举目张的事。

魏晋以后的书法,已经被现代人搞得泛滥和世俗化,所以两汉以前的书法我倒认为很重要。纵观近百年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史实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都是写篆书的高手,他们的整个书法和绘画在二十世纪都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我写篆书,体会也是很深的。我的画大家认为一年一个样,一年一重境界,也是得益于篆书的。现在的一些画家不大懂得这一点,以为练字仅仅是为了画面上的题款,这是不懂中国画的表现。中国画和西画不同,西画依靠生活中的现实空间关系来构筑,而中国画则依据的是虚实观念,靠的是线条的虚实组合,是以虚实关系构筑画面的;而要理解和掌握线条的那个虚实组合和变化的契机,写书法是很重要的。虽然篆书的笔法比较单一,线条形态也比较单纯,但它为什么魅力无穷?就是因为它那线条有很深的内美。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篆书写的好的人,才是最会用线条语言表达自己的人。

问: 刘老师,我曾写过石鼓文,最开始我临的是吴昌硕的石鼓文写本。最近,我又买了一本《石鼓文》拓本的影印本,我发现吴的写法和原本差异很大,这使我变得很茫然,我已经不知道该临写哪一个才好呢!

答: 当然临写原拓最好,吴昌硕的临本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你认为吴昌硕的写法和原拓差异很大,这说明你读帖已有了一定的收获。吴昌硕将石鼓文曾经临过成百上千遍,晚年依心得自由写去,已脱去原石鼓文造型和笔法上的许多痕迹,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但是他开始临的时候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他也有过一个求形似的过程。有关这一点,吴本人有过一些谈论,你不妨找来看看,它对你临写石鼓文一定会有帮助。

临帖一般有摹临和意临之分。意临是摹临的飞跃和升华,是经过千百遍临摹后在彻底的吃透临本之后,从自己的真性出发的一种背临。意临是书写者将表现重心由临本向主体转移的重要环节。这样说来,临摹吴昌硕晚年的写本,实际上已经不是临摹石鼓文本身了,而是在临摹吴昌硕的篆书。我提倡你直接临摹石鼓文原拓,因为这样的临摹能直接反映你自己的理解,反映你自己的心灵和石鼓文精神的碰撞;这一点很重要,你不可小视。

问: 每当我们看您的篆书时,总感觉很来劲,很有味道。但让我们写,却写不出那种味道。您说说您是怎样得到那种感觉的?

答: 临摹需要理解,更需要人生阅历。临摹最终达到的是历史情境、当代情境和个人情境的三个因素的统一,是三个变量达成的新的精神空间。随着当代情境和个人生活阅历的发展变化,临摹只会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因为临摹实质上是一个对文本(帖)的解读过程,它涉及文本、原有的语言情境和解读者个人的经验赋值;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加、知识的深化,临写者对文本所给定的语言情境的挖掘和赋值也会越来越变得深化。但在临摹中,进入文本本有的文化情境非常重要,这是解读(临摹)的关键。从理论上讲,文本总是各种复合情境的产物,这个复合情境既包括当时的时代的精神,也包括文本的创造者在当时的个人情境。个人情境我们通过点画的用笔是可以体察出来的,比如,通过点画的变化、运动等传达出来的力感、节奏、韵律等,可以被理解为具体的个人的心境的变化。但对于时代情境的理解,就要配合阅读大量的当时的历史的、文学的和诗歌的作品。因为文学是借助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总是有比较明确的定义,所以,通过训古和考据,时代情境是可以达到准确的理解的。而书法语言是那种无具体定义的抽象的符号语言,要通过它达成对意义的确切理解的确是不太容易的,它需要特殊的经验——经过长期的书法实践所积累起来的线条表现经验——才能使这种符号与你的生命体验化合为一,你才能确切地与文本达成对话。可见,苦练和读书是临帖的关键。

问: 您刚才谈到,临摹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临写者必须进入文本本有的情境,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今天不可以仅仅把帖上的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只须用它去传达我们自己的时代、自己的感情,而必须去体会古人的情感呢?

答: 首先我要说的是,既生的文化符号总是从属于具体的文化情境的,我们不能把它从它的土壤中单独地析离出来,认为它和它的文化背景没有关系,这就象血液和生命的联系一样,当你抽掉了血液,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而失掉了生命,那血液还能叫血液吗?如果你不把血液和生命联系起来,人们很可能就把它看成红色的染料,这样,它的生命意义也就真的全无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越是朝向文化的源头,人类的精神就越是清纯,人性也越是真实;越是往后,人性的异化也就越严重,人的精神也变得越萎靡。今天,为什么我们对远古文化的热爱就象口渴的人站在一个已经很混浊的小溪旁渴望得到源头的那一股清澈溪水一样?远古文化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这里,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人本,过滤人性,使人的情感回归到人本有的真、善、美上去。所以,成为历史的文化情境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意义非常重大。陶冶进历史的文化情境,不是说是要我们去模仿古人的心情,学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而是要通过历史情境找回本属于人的真实的普遍人性。过去,我们受西方达尔文机械进化论的影响对历史(传统)带有普遍的误解,认为它是陈旧、是落后、是保守的,是应该否定的,现在看来,我们的认识还很肤浅。文化的实质性问题到底是什么?是纯正的人性建设?还是物质消费文化的生产?物质消费文化的生产与纯正的人性建设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些的确都需要从新认识。

在对待古典文本的文化内涵时,有的人可能会发问到:也许古人在创造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呢,我们的理解,只不过是对古人文本的一种附会。是的,意义往往是一个时间变量,但是任何一个文本绝对不会在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情境中产生。文本固有的文化内涵和我们现时对它的理解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一代人对前代文本的解读,都是他们的经验和文化理想借助文本而进行的一次次新的转述,但对文本而言,其内涵就实现了一次次的被叠加,文本的意义就这样被丰富起来了。例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吴昌硕,他四十多岁临的石鼓文和他八十多岁临的石鼓文就大不一样,这无疑体现了吴昌硕对石鼓文内涵理解的变化。但若把他前后所写的放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内在的一致性。同样的,当我们把邓散木、朱复戡临写的石鼓文拿来和吴昌硕作一比较时,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又很不一样。不同人的临写之间的那种差异(由个性附值差异形成)、同一个人的临本的前后的那种统一性(由同一个体个性的统一性所形成)以及不同人的临写之间的那种统一性(比如,让人一看就知道临写的是石鼓文。这种统一性无疑是由石鼓文文本自身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就是历史文化情境、文本创造者的个人情境和解读者的个人情境这三个变量的复杂交媾形成的。

问: 老师,您给我们讲课时,很强调笔墨的涩辣味,我也留意到很多人评价吴昌硕的篆书用笔很老辣。赵望云讲笔墨,说过要“沥沥槎槎”,也是讲涩辣。那么,笔墨为什么要涩辣?

答: 在中国艺术理论术语中,“老辣”和“涩辣”说的是一个意思。在形式上,它表现为涩,在内涵上,它就是辣。“辣”,不是刺激,不是要伤人。而是去以深长的意味摄人心魂。“辣”体现着一种饱经人世沧桑后的情感的深邃、认识的哲智。追求老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性,它有着很遥远的历史文化根源——文化心理原型,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受原始宗教支配而流行的玄龟占卜。中国古人相信经验,以为老者一般都有丰富的经验;经验崇拜进而转换为老人崇拜,老人崇拜进而转换为神灵崇拜,其核心还是生命崇拜。龟为生命力很强的,一般的都能活三五百年,所以,在中国古人眼里,龟是一种神物,是历经世事最长的神物,用玄龟(即老龟,因为龟的年龄越大,其甲盖越呈现为青黑色)占卜,应事必然准确,从而保证未来的新生。基督教和佛教认为人世是充满苦难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虽然没有直接说人生是苦难的,但它们的实践思想,无疑暗含着人生苦难的蕴意,只不过它们是寓悲剧于喜剧,在结局上以中和——“哀而不伤”为旨归。可见,苦涩普遍被认为是人生最真实、最深邃的内涵。老,伴随着干枯;苦,意味着辛辣;中国文化崇老为了新生,新生之象为嫰、为润,所以,追求笔墨既老辣,又润泽,就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核心价值尺度。

问: 那么,怎样才能使线条得到老辣的效果呢?

答: 老辣实质上就是丰富的人生经历在笔墨上的反映,你的人生阅历深了,你的笔下自然就会变得老辣了。关键是要真情实感地进行创作。

收集不易,本文《关于临帖问题的问答》知识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评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5)
  1. 按时地方2024-03-06 21:04按时地方[四川省网友]103.40.212.80
    终于找到了关于临帖的问答,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顶0踩0
  2. 我只是一滴水2024-03-06 20:53我只是一滴水[黑龙江省网友]103.62.26.234
    很好的问答集,对于掌握临帖问题提供了很多实用信息。
    顶28踩0
  3. 從那峕開始2024-03-06 20:42從那峕開始[江西省网友]202.14.125.136
    感谢分享,这些问答对于新手来说简直太重要了。
    顶9踩0
  4. 肖洁2024-03-06 20:30肖洁[江西省网友]118.102.27.26
    喜欢这种实用的问答,让我对临帖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顶0踩0
  5. 心柳巷?2024-03-06 20:19心柳巷?[新疆网友]103.48.158.40
    真的很有帮助,我经常会遇到临帖问题,这些问答对我来说非常有用。
    顶1踩0
相关阅读
发行监管问答:首发及再融资申报文件问题解答

发行监管问答:首发及再融资申报文件问题解答

文章以问答形式呈现,包含了关于首发和再融资申报文件的常见问题和相应解答,涵盖了法律、合规、交易所规定等多方面内容

2024-02-16 #头条

唐诗宋词经典问答:寥寥无几的成就者

唐诗宋词经典问答:寥寥无几的成就者

这些问题涵盖了诗词的作者、背景故事、意境描写等方面,内容丰富多样,具有一定难度

2024-02-17 #生活

妙趣横生:绕口令连环问答集锦

妙趣横生:绕口令连环问答集锦

这个集合包含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脑筋急转弯问题,让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挑战

2024-02-23 #知识

深入探讨心理和精神问题:问答集锦四十八

深入探讨心理和精神问题:问答集锦四十八

本书囊括了心理学、精神疾病、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护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与心理和精神问题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

2024-02-24 #随笔

揭秘我国曾发行3元币的神秘消失之谜

揭秘我国曾发行3元币的神秘消失之谜

1948年,第一套人民币正式统一发行,如今,人民币已经发行到第五套了,众所周知,人民币的面值有大有小,最大的面值为100元,最小的面值为1分

2024-02-26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