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永州网 > 生活 > 正文

新石器时代的古人是如何雕琢一件玉器?(下)

时间:2024-04-02 10:35:43

相关推荐

新石器时代的古人是如何雕琢一件玉器?(下)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工具进行雕琢玉器。而古人如何雕琢一件玉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本文的下半部分中,我们将继续探讨古人是如何利用简单的石器和火种进行雕琢,如何运用磨石等工具进行精细的雕刻,以及他们是如何将想象转化为实际的作品。通过深入了解古人雕琢玉器的技艺和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智慧和技术水平,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

前文链接

新石器时代,古人如何雕琢一件玉器?(上)

管钻

管钻技术尚有一定的争议,玉石器管钻技术的出现似乎要早于制陶快轮的兴起。这一时期的管钻技术,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1.不存在双向同时管钻的可能。出土的不少双向管钻玉石芯,往往两端的旋转中轴明显不在一条直线上,这与被加工玉石件固定不动、两侧管钻具同时施力旋转后截取的钻芯完全不符。如良渚古城西南文家山遗址采石钻芯(图10)。

10.良渚古城西南文家山采:3石钻芯

2.不存在管钻钻具不动,被加工玉件旋转运作的可能。这一点非常重要,是管钻旋转有别于“陶车”旋转的关键所在。良渚石钺管钻孔,往往可以观察到管钻的向下旋转和施压方向与钺本体并不垂直,如果钻具不动,钺本体固定在高速旋转的转盘上,那么钻具旋转轴心与加工对象和转盘势必垂直。同样,在一些尚保留台痕的玉璧管钻孔上,也可以发现歪斜的情况,说明管钻时,钻具不一定与加工对象垂直。如反山M20:193玉璧(图11),尤为明显。

11.反山M20:193玉璧歪斜的管钻孔壁

3.钻具外径大小悬殊。良渚神像的眼圈往往为管钻旋成,外径仅2~3毫米。湖州毗山遗址发掘,偶然发现M18:3玉管钻孔内壁明显的台痕,就是小口径管钻而成。至海宁小兜里遗址发掘,发现相当数量玉管的孔内壁留有管钻台痕(图12),说明不是个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良渚古城内钟家港河道清理发掘时,出土了大量外径仅2毫米左右的小玉钻芯,这类管钻具可能是鸟类的肢骨。

12.海宁小兜里M6:16珠孔壁的管钻台痕

4.钻芯一端面往往留有同心圆的旋痕,玉石钻芯皆然。迄今最大的管钻芯是反山M20:5玉璧形器,外径10.5~10.6厘米,一端面也留有同心圆旋痕。这说明管钻钻具的内芯是一个实体,当钻具刃部消耗到要触及管钻内芯或中轴时,被加工对象的钻芯上就会留下同心圆的旋痕(图13)。陕西商洛东龙山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期的石璧钻芯,一端面也留有同心圆旋痕,可见管钻工艺上的一脉相承。

13.反山M20:5玉璧一端面上的同心圆旋痕

这一时期的复合钻具尚未发现,仅发现需要组装的实心钻头。考虑到上述因素,推测这一时期的复合钻具形式应该与安阳殷墟复原的陀螺钻相似,钻头可以实心和管互换。龙山时代至商代的有领环璧(“T”字形环璧)的制作,才是将加工对象固定在旋转的轮盘上,工具不动而加工对象旋转。

打洼

利用片状工具带动解玉砂来回推蹭,或借助片状带刃工具进行来回切割,使得被加工部位呈凹洼状,俗称“打洼”。打洼工艺以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瓦沟纹”为代表,成为以后滥觞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减地阳文的雏形。打洼还广泛运用在红山文化环璧的穿孔工艺中。不同于同时期和后续长江下游的环璧,红山文化环璧外形多呈圆角方形,穿孔有不少为孔缘渐薄的方形,这类方形孔不是管钻成形,不排除是线锼或琢制后再打磨减薄,应该运用了来回推蹭的打洼工艺。

良渚玉器中,打洼被精心运用在神像的重圈大眼上,无论是神像还是琮节面的大眼,重圈内均打洼,周缘起棱明显。打洼形成的凹洼增加了展示面积,增强了光的折射,夸大了晕眩感。(图14)这一工艺效果与红山文化勾云形器同曲同工。

14.反山M12:98大琮节面兽面大眼的减地打洼

良渚神像浅浮雕的减地,是先利用切割工具进行切划,然后来回推蹭打磨,实际上与打洼是异曲同工。反山M12:98大琮神像“介”字形冠帽顶部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刻画减地的痕迹,大琮节面浅浮雕的鸟形象,其“喙囊”下部的内凹,也是通过多次切刻后再打磨(图15)。

15.反山M12:98大琮神像“介”字形冠帽和节面鸟形象的切刻痕迹

除了打洼减地,不少良渚玉器外壁有内凹现象,分为平面和立体外壁内凹两种。平面内凹如玉钺两侧、冠状器两侧,立体外壁内凹有镦、端饰、筒形环镯、柱形器、管等。平面内凹可通过线锼截取或切磨而成,筒形环镯、柱形器等外壁的内凹就耗时费工了。以管钻方法套取的坯体绝不会形成外壁内凹的特征,切割可能是其中的手段。瑶山M2:15端饰、M2:16柱形器外壁均内凹,均残留有一道和多道片切割痕迹(图16)。

16.瑶山M2:15端饰和M2:16柱形器外壁内凹工艺残留

掏膛

良渚玉器的掏膛分实心钻和管钻两种,有单一的掏膛,也有成组、成排的掏膛,后者可以形成长条形和(长)方形的卯孔。管钻掏膛仅限于一次性的圆形卯孔,卯孔底部有些尚残留有管钻之后的钻芯打断残痕。长条形和(长)方形的卯孔均为实心钻掏膛,与管钻掏膛不同的是,实心钻进深后,底部仅留下锥尖底,无须像管钻掏膛最后还要打断钻芯。从已知的反山、瑶山实心钻掏膛实例来看,多次实心钻掏膛过程中,每组钻具的外径基本相若(图17)。牟永抗曾提到上海福泉山M60:38锥形器上的减地浅浮雕双目纹,很可能也运用了密集布列的实心桯钻进行减地。如果有条件对减地部位作显微观察,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将未透卯眼所体现的掏空作业,认作我国砣具出现以前玉雕工艺史上一大创造”。

17.瑶山M11:72手柄和M7:33玉钺瑁的掏膛

管钻的钻进深度在高琮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实心钻的钻进深度也不可小觑。反山M17:9是迄今为止最长的良渚玉管,与三叉形器的中叉配伍,其一端的钻进深度达11厘米,单一的手持锥尖形钻具难以如此进深,当然使用了钻杆钻具组装的工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浅月清香2024-04-11 01:17浅月清香[广东省网友]202.47.82.110
    @滚开@挡我信号了i3.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古人雕琢玉器过程让我对古代文明有了更加丰富想象很值得读!
    顶0踩0
  2. 滚开@挡我信号了i2024-04-08 04:23滚开@挡我信号了i[陕西省网友]203.14.246.79
    2.完这篇文章我对古代玉器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了解真是古代工匠技术非常了得!
    顶0踩0
  3. 挪米尔2024-04-05 07:29挪米尔[黑龙江省网友]103.15.6.151
    1.哇这篇文章让我对新石器代玉器工艺有了全新认识古人智慧真是让人惊叹!
    顶0踩0
相关阅读
众家山遗址:历史的宝藏与文化的传承

众家山遗址:历史的宝藏与文化的传承

遗址内保存了大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迹,包括房址、墓葬、工具等

2024-01-30

古人为何迷信数字7---中国文明网

古人为何迷信数字7---中国文明网

其实作为数字本身而言,7的功能与其他数字并无不同,可是从民俗学上来看,古人眼里的7则往往是一个特殊数字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第七天为人日与女娲造人的传说有关?中国农历新年正月...

2024-04-01

失落的神米:一个出人意料的消失原因

失落的神米:一个出人意料的消失原因

然而,突如其来的消失让人们感到困惑和惊讶

2024-02-17

美人如玉:清代精品玉器纹饰解析与收藏价值探究

美人如玉:清代精品玉器纹饰解析与收藏价值探究

精美绝伦的玉器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珍贵的象征,清代玉器更是独具特色

2024-02-09

眉山市公布最新考古发掘成果!距今超 20 万年

眉山市公布最新考古发掘成果!距今超 20 万年

其中,坛罐山遗址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超 20 万年

2023-11-21